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声望的清官永華证券,包拯的传奇故事已经传承了千年之久。包拯凭借其勇敢站出来为百姓发声、不畏强权、铁面无私和睿智决断的行为,获得了人民的深厚敬爱。他不仅是廉政的典范,还以公正无私的审判为百姓带来了安宁和公道。
公元1062年7月,63岁的包拯因病去世,尚在任上的他临终时,宋仁宗悲痛至极,流下泪水并亲自前往吊唁。为表达哀悼,宋仁宗还特意下令暂停朝政一天,追授包拯礼部尚书职务,并赐予谥号“孝肃”,因此,包拯被后人尊称为“包孝肃公”。
包拯深受百姓的爱戴。传说,在包拯去世的当天,城中百姓纷纷自发集合,前来送别包拯的灵柩。由于前来送别的人群过于庞大,葬礼队伍一度陷入僵局,动弹不得。最终,经过包拯家族成员的劝说,百姓才慢慢散开,队伍得以继续前行。
展开剩余84%包拯不仅要求自己为官清廉、行为端正,还对自己的后代有着严格的家规。他曾告诫子孙:“若有后代犯下盗贼或滥用职权之事,绝不可归回家族,死后更不得葬入家族墓地。”这些言辞深深影响了后世,他的后代亦一贯保持着家族的清廉风气。
然而,鲜有人知,包拯差点无后。包拯的长子包在刚过弱冠之年便英年早逝,包拯当时深感痛心。更不幸的是,包的儿子包文辅也在五年后不幸夭折。父孙接连离世,使得包拯与妻子董氏悲痛万分。特别是董氏,由于失去亲人,身体状况一度极差,几乎病入膏肓。
包文辅去世时,包的妻子崔氏年仅二十多岁。包拯夫妇心疼崔氏,担心她太年轻便守寡,因此劝她再嫁。然而,崔氏坚决拒绝了她的劝说,认为自己不忍离开已丧子丧孙的公婆,想尽自己所能照料两位年迈的长辈。因此,崔氏终身未再改嫁,悉心照料包拯夫妻的晚年。她的高尚品德引起了当时宋哲宗的关注,皇帝特意下旨,封崔氏为永嘉郡君,而这封诏书正由大文豪苏东坡所写,后来被收入《东坡全集》。
包的去世发生在1053年,彼时包拯已年届五十。为了延续家族血脉,包拯与妻子董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却始终未能怀上二胎,连续三年尝试皆无果。随着包拯年事渐高,董氏焦虑不已。在无奈之下,她多次劝包拯再娶一房妾室,以延续家族香火,但包拯深知夫妻情深,始终没有同意。
为了家族的传承,董氏做出了一个更加非同寻常的决定,她将自己的一名陪嫁丫鬟孙氏送给包拯。包拯在妻子的坚持下,终于同意让孙氏侍奉自己。令人意外的是,孙氏怀孕了,而包拯并未察觉,甚至在孙氏怀孕期间将她送回娘家。幸运的是,崔氏知悉此事后,私下里关照孙氏,常常派人给她送钱送物,直至孙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这名婴儿最终被带入包家,由崔氏悉心抚养。几年后,在包拯六十大寿之际,崔氏抱着孩子来见包拯,包拯夫妇因得子而喜极而泣,为孩子取名包綖。包綖长大成人,直至48岁才去世,是包拯家族中延续血脉的关键人物。
包綖五岁时,包拯去世。宋仁宗亲临吊唁时,看到包家清贫的生活和包綖穿着粗布衣衫,感叹包拯的清廉,便赐予包家丰厚的财物,并将包綖封为太常寺太祝。包拯的遗体被送回合肥埋葬,而包綖从此在合肥长大。崔氏为他请了老师,并为他取了学名“包绶”。
虽然包绶年纪轻轻便被封为八品官,但他始终不以此为荣,而是更加努力求学,严于律己。史料记载,包绶不仅学识渊博,且待人谦和,明辨是非,深具包拯的家风。
包拯去世后的第九年,董氏也去世了。此后,家中事务由崔氏掌管,她亲自操办包绶的婚事。包绶先娶了张氏,但婚后不久张氏便不幸去世。崔氏随后为包绶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崔氏的支持和照料,令包绶感激涕零,崔氏对包绶的帮助可谓无微不至。
在崔氏六十二岁去世时,包绶已担任国子监丞。闻讯后,他痛失亲母,立即赶回合肥主持丧事。此时,人们纷纷称崔氏为“包绶的生母”。包绶一直怀念崔氏,并表示自己将永远铭记她的养育之恩。
包绶后来被任命为潭州通判,在赴任途中不幸生病去世。值得一提的是,包绶身上并未留下任何贵重物品,只有任命书和书籍,这充分体现了包家子孙清正廉洁的家风。
包绶一共有四个儿子,但由于包康年和包彭年相继早逝,最终只有包景年和包奢年长大成人。包绶的遗体直至十一年后才由儿子们运回合肥安葬,其墓位于包拯墓的左侧,和普通百姓一样,葬礼简朴,直接将棺木埋入土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拯的后代逐渐繁衍成了庞大的家族,分布在各地,甚至有一支在浙江顺泰村扎根并壮大。在该村,有一座历经岁月的包氏宗祠,虽然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在包拯后代的努力下,这座祠堂得以焕发新生。每当游客前来参观,总能看到包拯的第35代后裔包先良在向大家讲述包拯的事迹。
包先良为了修复祠堂,几十年如一日,亲自上山砍伐木材、采购砖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祠堂得到大规模的修缮。包先良拒绝了为祠堂收费的提议,始终坚持“包公祠是为了让大家参观和感悟,而不是为了盈利”。
如今,这座祠堂依旧免费向游客开放,成为包公精神的见证。包先良表示,自己将一直守护这座祠堂,直到自己走不动为止。
如果说在近现代的包拯后代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被誉为“华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包玉刚是包拯的第29代孙。1984年,他回到家乡,在天一阁参观时发现自己居然是包拯的后裔,感到惊讶不已。
包玉刚的船队一度拥有210艘船,总载重达到21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船运公司之一。他被誉为“海上的统治者”,并在1991年去世。包玉刚的成功让包拯的后代更广为人知。
今天永華证券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