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学科的建立首先是要为它立言,继而为它立论。立言是阐发学科的重要性、独立性和必不可少,呼吁更多学人的关切和加入;立论则是要阐明学科的使命、立场、特征、核心内容与内在逻辑,竖立起它的框架。
”
为非遗学立言与立论
《非遗学原理》福牛财经自序
冯骥才
一条江水的源头总是令人痴迷。它没有波涛汹涌,没有滚滚洪流,或许只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涓涓细水,在山口的乱石和丛莽中闪闪发光、跳跃。其实所有宏大事物最初都是这般景象。记得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刚刚确立,许多人对“非物质文化”这个概念还闻所未闻、不得其解,我国学者向云驹先生就写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书,旨在向国人介绍这类遗产的性质、本质、特征、重要性、整体与逻辑,以及相关的知识等等。他请我写序。也许由于这本书的理论太超前,我竟然在序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从学科理论的创建上说,这是平地起楼。它无论对于当代中国的遗产保护,还是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与整理,都是必要和重要的理论支持。而其本身已具有文化遗产学的骨架与气象了。
展开剩余85%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的代表青岛泰之先生看过这本书的书稿后对我说 :“这是关于非遗的第一本书。”
时间过去了二十年,现在重读自己这段话时,不禁暗暗吃惊。那时我就“先知先觉”有了“非遗学”的概念吗?这是向云驹给我的一种启发,是学者们的学术敏感,还是我们已然朦朦胧胧有了一种崭新的遗产观?
是的。是学术敏感,是一种新的遗产观,于是,眼前升起了一片梦幻般、全新的学科景象。这景象在蓬勃发展的非遗事业中愈来愈清晰。因此,今天“非遗学”的出现,已不再是学术的狂想,而是学术的必然。它的出现表现了我们的学术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前卫的精神。
一个学科的建立首先是要为它立言,继而为它立论。立言是阐发学科的重要性、独立性和必不可少,呼吁更多学人的关切和加入;立论则是要阐明学科的使命、立场、特征、核心内容与内在逻辑,竖立起它的框架。我们之所以要为它立言立论,是因为:非遗学的学术独立性还被质疑,还在与相关的民俗学和民艺学扰在一起,难以剥离;尤其是在面对非遗现实复杂的问题与困难时,我们的理论应对艰难;我们手中的非遗学还有诸多空白,还缺乏足够的得心应手的学术工具。
尽管我们已经做得很快很多,但还不够快不够充分。非遗学无疑是一个“前程远大”的学术生命,现在却还身处少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从非遗学理论的原点出发,探索非遗学自身的本质、特征、构成,逐步并严密地建构起它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
从非遗概念诞生伊始,我便工作其中。非遗是我对中华文化的关切点;为它立言立论,也是我必须承担的一种使命。为此,我将自己二十年来对非遗及其学科本身的思考与言论,摘要结成此集,以表达我在非遗学元理论上的个见。同时,也把我所做一些具体的、大型的非遗项目时的种种探索,举要附录书中,这些个案都是非遗学必需的工作实践。
在一个学科的初创时期,学术需要探索、凿空、开拓、讨论;需要不揣浅陋,不惧失败,投砾引珠,是为本意。因编此小书,并作序,自表白。
2024.5.27 沽上醒夜轩
《非遗学原理》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9
页数:172页
装帧:精装
目录
自序为非遗学立言与立论
上编:立论
非遗学原理
传承人口述史的新方法
——关于非遗的视觉调查与记录
非遗的地域代表性
非遗博物馆的特性
非遗美学问题断想
一门从田野到田野的学问
——论非遗学本质
下编:立言福牛财经
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
把建设非遗学大厦的第一层砖放正放稳放实
向我国首届非遗学研究生说
共同建设非遗学
在田野开花,在田野结果
一道崭新的学术风景
非遗学充满学术空白
附录:非遗研究项目举要
为未来记录历史
——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总结
一个古画乡田野调查的全记录
为大地之花建档
一定要为唐卡建立文化档案
唐卡立档的缘起与意义
活着的遗产
——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
为传承人口述史立论
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总目之意义
中国非遗学科建设开山之作《非遗学原理》出版
为非遗学立言立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事业领军人物、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近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他关于非遗学元理论探索的首部著作《非遗学原理》。该书不仅是冯骥才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结晶,更是中国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
2021年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3年来,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从非遗学理论的原点出发,在非遗学理论建构、教研方法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冯骥才说:“我们依照非遗学教研特有的性质、方式和方法,建立了一整套教学规划、方法、机制,并组建了相应的科研与教师团队。经过全体教研人员的努力,我们的新学科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非遗学原理》正是对非遗学元理论探索的重磅成果。书中收录了冯骥才为非遗学立论与立言的理论文章,从元理论层面勾勒出非遗学独特的学科样貌,为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实践方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原则,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全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何为立言与立论?冯骥才说:“非遗是我对中华文化的关切点;为它立言立论,也是我必须承担的一种使命。立言是阐发学科的重要性、独立性和必不可少,呼吁更多学人的关切和加入;立论则是要阐明学科的使命、立场、特征、核心内容与内在逻辑,树立起它的框架。”
在冯骥才看来,非遗学不同于民俗学、民艺学、民间文化等相关学科,“民俗学注重民俗事象的过去,非遗学注重非遗活生生的现在;民俗学的工作是总结历史与描述现在,而非遗学则要通过对现存的非遗的研究,来探索它们通往明天的合理的道路……不是所有的民间文化都是非遗。非遗是其中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是当代遴选与认定的必须传承的文化经典。”
作为新兴学科的非遗学,冯骥才认为,须面对两项巨大的工作:一是一切都从头开始。从每一个专用名词的确立、每一个概念标准的阐释,每一项学术内容的确定,直到整体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搭建。这项工作全是由无到有,十分庞大。二是中华民族的非遗体量、规模、复杂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由于非遗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每一项非遗都自具特色,对其传承和保护的方式也必然千差万别,极其繁复。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非遗还需要系统化、档案化和整体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更需要非遗学提供学理。
非遗学的立场是遗产,核心工作是立档、保护、传承,关注点是地域性、审美个性、传承人、技艺、活态……冯骥才在书中阐释了非遗的地域代表性、美学价值等关键命题,对非遗的视觉调查记录方法、非遗博物馆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思索与论述,也对非遗学的学术空白、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论述。
我国的非遗规模宏大,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首位。依托于我国极为丰富庞大的非遗资源,非遗学具有明显的中国和东方特色。非遗是一个全球性的命题,非遗保护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非遗学原理》代表了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智慧和努力,也展现了中国对非遗保护的深刻理解和坚定承诺。
本文来源:《天津日报》2024年10月16日第12版,记者仇宇浩
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汇集口述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福牛财经,深入探讨口述史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涵盖口述史的问题意识与操作方法、深度访谈技巧、集体记忆理论、情感转向研究以及AI赋能下的可能性路径等前沿议题。同时,通过农村减贫、乡村振兴、传统生态知识、非遗传承人与音乐家口述史等多领域实践案例,展示口述史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把握口述史理论框架、掌握访谈实操技能、提升口述史分析能力,推动口述史研究方向着更加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为记录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
发布于:浙江省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